桡骨远端骨折
一、定义
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。这个部位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,为解剖薄弱处,一旦遭受外力,容易骨折。桡骨下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,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,分别形成掌倾角(100~150)和尺倾角(200~250)。桡骨茎突尺侧与尺骨小头桡侧构成尺桡下关节,与尺桡上关节一起,构成前臂旋转活动的解剖学基础。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平面以远1~1.5cm。尺桡骨下端共同与腕骨近侧列形成腕关节。
二、分类
(一) 伸直型骨折(Colles骨折)最常见,多为间接暴力致伤。跌倒时腕背伸掌心触地,前臂旋前。骨折线多为横形。儿童可为骨骺分离,老年常为粉碎骨折。骨折远端向背侧、桡侧移位,近端向掌侧移位,可影响掌侧肌腱活动。暴力轻时可发生嵌插骨折无移位。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,或合并下桡尺关节韧带断裂,下尺桡关节脱位,分离,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。
(二) 屈曲型骨折(Smith骨折)较少见。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相反,故又称“反科雷氏”骨折。跌倒时腕掌屈,手背触地发生桡骨远端骨折。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,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。
(三) 巴通(Barton)骨折较少见,骨折指桡骨远端背侧,掌侧缘骨折,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者。
三、诊断与鉴别诊断
(一) 诊断要点
1. 病史 直接或间接暴力史。
2. 症状与体征 伤后腕部肿胀,疼痛,可出现典型畸形姿势,伸直型骨折移位明显时,侧面看呈“银叉”状畸形,正面看呈“枪刺”样畸形。检查局部压痛明显,腕关节活动受限。
3. X线拍片 伸直型骨折为:骨折远端向桡侧及背侧移位,近端向掌侧移位,可同时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。屈曲型骨折为: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,远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,与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。
(二) 鉴别诊断
1. Colles骨折 多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质,且向背侧移位者,X线检查可鉴别。
2. Smith骨折 指桡骨远端骨折其远端向掌侧移位,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,X线检查可鉴别。
3. Barton骨折 指桡骨远端背侧,掌侧缘骨折,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者。骨折线通过关节面,X线检查可鉴别。
四、治疗
(一) 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
新鲜有移位桡骨远端骨折,应尽早整复、固定。下面以伸直型骨折为例介绍两种复位固定方法。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,局麻或臂丛麻醉。
1. 牵抖复位法 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,但骨折非累及关节,不是粉碎者。患者坐位或卧位,屈肘90º前臂中立位,一助手握住上臂,术者两手紧握手腕,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,触摸准确继续牵引,待重叠基本矫正后,稍旋后猛力牵抖,同时掌屈尺偏,骨折得到复位。
2. 提按复位法 适用于老年性患者,骨折累及关节,粉碎骨折病人。患者平卧屈肘90º,前臂中立位,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,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,待嵌插骨折矫正后,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,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,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,骨折即可复位。整复后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在屈腕尺偏位,2周后换中立位继续固定2周。无移位桡骨远端骨折仅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3~4周。屈曲型骨折复位方法相似,复位和固定方向相反。
(二) 切开复位内固定
手法复位失败或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;可切开复位用T形钢板、螺钉或钢针固定,也可用外固定支架固定。
(三)康复治疗
术后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,4~6周后去除外固定后,逐渐锻炼腕关节活动,并可配合理疗、体疗及中医药治疗。